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公司昭通魯甸8.03災后恢復重建教育系統(第二批)項目建設側記
- 分類:員工心聲
- 作者:唐樂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7-01-03 00:00
- 訪問量:
【概要描述】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公司昭通魯甸8.03災后恢復重建教育系統(第二批)項目建設側記
【概要描述】
- 分類:員工心聲
- 作者:唐樂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7-01-03 00:00
- 訪問量: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位于昭通市魯甸縣“8.03”災后恢復重建教育系統(第二批)桃源鄉學校建設項目從春光中蘇醒,與周圍姹紫嫣紅的景象以及孩子們朗朗讀書聲融為一體。在由集團承建的昭通魯甸8.03災后恢復重建第二批建設項目中,共有11個參建單位,23個直管部,其中六公司六直管承建桃源鄉桃源中學、桃源中心小學、鴨子塘小學、拖姑小學、岔沖小學,總建筑面積約8620㎡,建筑用途為教學綜合樓、學生宿舍、食堂、廁所等。因都是鄉鎮村小擴改建工程,項目點分散,施工面積規模小,施工場地狹窄是第二批教育系統各項目的最顯著特點。
旄頭夜落捷書飛,來奏金門著賜衣
2016年3月24日,在由集團昭通魯甸8.03災后恢復重建指揮部魯甸指揮組2016年第一季度參建單位(直管部)履約情況評定等級中,六公司六直管桃源鄉所有項目均被評定為優秀,六直管也是評定中唯一獲得優秀的直管部。此次履約情況包括安全、技術、質量、進度等各項評比,桃源鄉各項目建設情況均獲得建設方與指揮組的高度認可。
時隔幾日,指揮組又發出了關于六公司桃源鄉岔沖小學換填方案及價格確認的獎勵通知。由于六公司在災后恢復重建教育系統(第二批)的項目推進過程中,積極教育局協商對接并確定了岔沖小學換回填方案和快速確認回填綜合單價,形成了相關會議紀要,簽訂了相關的補充合同條款。為魯甸災后恢復重建項目超概算項目如何控成本樹立了榜樣,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贊揚,同時也為六公司在艱巨的施工任務環境下樹立了良好品牌和形象。
最開始的蘊孕,迅速打響攻堅戰
2015年10月,在簽訂了施工合同之后。直管部立即抽調5名一線管理人員駐守各項目點,成立了臨時項目指揮中心。在施工條件狹窄的環境下,經多方溝通,借用到學校一間教室作為項目辦公點。項目實施前,該管理團隊快速完成了對所有項目施工地塊“三通一平”及施工現場圍擋封閉等前期準備工作。直管部及項目部多次召開專題會,對前期各項工作進行研究和策劃,要求項目部不能等、靠,要主動出擊,積極采取措施推進項目實施。為保住項目概算資金底線,控制每平米成本造價,每次收到電子版施工圖紙后,直管部就全力組織技術口人員對施工圖進行審查,組織預算人員進行施工圖預算及成本分析。對含鋼量大的項目,預算人員與技術人員仔細討論分析,并對圖紙進行優化,做到成本控制精打細算。為此,項目部多次與二公司設計院溝通,力爭做到圖紙最優化,并積極與教育局和指揮組溝通協調快速確定了每個項目的裝修標準,這對控制成本造價大有裨益。
面對災后恢復重建項目方案編制老大難的問題,直管部提前做了預判,并于10月底便委派2名專業技術人員入駐施工現場,組織施工方案的編制。11月初,5所學校的施工組織設計及各施工方案編制完成,并很快完成了各項審批流程。技術方案先行,使得所有項目在實施前就把施工重、難點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與分析,為項目的實施樹立了目標與標準。岔沖小學建設項目施工條件差,擬建施工場地處于低洼耕種地,清淤換、回填深度近3m,且場地中有一條高壓電線和灌溉水渠經過。面對場地條件差,工期緊迫,建設資金有限等各種棘手難題,項目部積極與教育局對接,多次組織技術口、造價口人員在教育局開專題會討論回填方案,對施工方案進行多次優化。經過多次的研究、溝通、協調,岔沖小學的回填方案經過5次易稿,最終在教育局專題會議上敲定,并形成了相關的會議紀要,確定了相關合同補充條款及綜合單價。成為在魯甸災后恢復重建項目教育系統(第二批)類似項目中最先完成,并定稿的學校建設項目,這得益于項目部積極與魯甸教育局的溝通和協商。項目部為此開了五次專題會議,通過責任分解,派專人與相關職能部門溝通,并制定嚴格的時間節點,將責任落實到人,從而推進岔沖小學回填方案的率先定稿。經過對圖紙深度優化、施工方案及成本管控的多次討論商定后,各項施工條件逐步具備,項目部吹響了這場攻堅戰役的號角。
特殊施工環境下,一系列特殊管理模式
面對在建項目處于回族鄉,必須嚴格遵守少數民族傳統、習慣及風俗,且點多面廣、材料等物資運輸成本高,以及人力資源緊缺等難題和壓力,六直管桃源鄉項目部堅定信心,統一思想,凝心聚力,在前期策劃準備、組織施工及管理過程中,切實按照集團“五位一體”管理要求,精心組織,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到人。
1月的昭通魯甸,氣溫通常在零度以下,天氣多為雨雪天,施工難度大。項目部每天晚上都要查看天氣預報,并針對雨雪天氣制定詳細施工進度計劃,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保證各項工作順利穩步推進。項目部全體員工和勞務班組頂著風雪、任勞任怨、加班加點,經常放線、施工作業到凌晨。因各災后恢復重建的學校,都還未放假,考慮到師生安全及學校正常教學不受影響,項目部組織各建設點學校全體師生開展了安全知識大課堂的活動,使師生了解相關施工安全知識。為避免施工中施工機器的轟鳴聲、鋼筋焊接聲以及鋼管支架拼接的敲擊聲影響孩子們上課,項目部采取了晚上進行大型機器作業的工作,并要求其他施工進行時盡量減少噪音,有效降低了工地現場的“交響曲”對學校正常教學活動的影響。
由于建設點地處鄉村,且冬季用電量大,在進行拖姑小學地基施工時,出現了斷電情況,為保證工期如期正常推進,做到停電不停工,項目經理鄭磊一聲令下,將項目施工現場的兩輛汽車大燈打開照明,頓時四道光照亮了施工作業現場,仿佛一團溫暖的火光,照亮了項目一線管理人員和班組人員,他們迅速投入各自的崗位工作。盡管冒著零下4、5度的嚴寒,面臨著施工環境和現場諸多的困難,但嚴寒和困難都沒有絲毫減弱他們建設好桃源鄉學校項目的決心和工作熱情,他們依舊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踏實認真的工作態度,敢于向困難挑戰的勇氣,以及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項目建設中。
在土方開挖階段,為控制成本,減少土方外運費用,項目部積極與校方溝通,在有限的校園內爭取到一小塊空地堆土,用于基礎回填。項目管理人員及勞務班組櫛風浴雨,經過幾天的通宵達旦,拖姑小學、桃源鄉中心小學的基礎終于在春節前完工。
各建設項目點散線長,面對有限的管理人員,項目人員呈流動管理模式,除保證每個點設立一位駐點工長,俗稱“點長”,其他管理人員形成了集中與分散、分散與集中的特殊景象,合理調動和分配,有效保證了每個項目的正常實施,最大限度發揮管理人員的高效性。鄭磊經常鼓勵“點長”放手干,做好“第一檢查官”的本職工作,并經常與各個點“點長”交流談心,讓各位“點長”樹立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點長不單是工長,而且是一個小型項目的項目經理,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五位一體’。一個項目能很好鍛煉一個人,希望通過這個項目能讓各個“點長”不論從心理、還是技能上都有一個質的飛躍。”鄭磊說道。面對項目用車緊缺,直管部經理從其他市州項目部調配車輛,并增派既有豐富管理經驗,又有私家車的管理人員進入桃源鄉項目,“私車公用”變成新常態,有效保證了在車輛及人力資源緊缺的特殊困難下,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各項工作穩步有序推進。
桃源鄉中學及鴨子塘小學項目為鋼結構四層建筑,由于學校施工現場可操作面少,在鋼結構進入施工現場后,為保證項目工期如期實現,項目部采取工序合理交叉作業的形式,既為鋼結構進行預埋安裝創造出操作面,也保障了其他勞務班組作業的安全性。
當筆者進入岔沖小學施工現場時,發現該項目施工現場的兩處進出口被穿著迷彩服的人員守著,并拉起了警戒線,但是項目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施工。項目部一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小伙打趣的說到:“百十號鄉親自發組織過來參觀我們現場施工呢。”然而,實際情況是當地村民因為征地補償糾紛,多次在施工現場進行阻工。項目部為保證工期如期推進,確保項目不受影響,立即與當地政府及教育局聯系,申請當地防爆隊及警察守駐項目,這才出現了筆者進入施工現場看到的那一幕。從當地村民阻工開始到防爆隊、警察駐守項目不到三天的時間,項目部反應速度之快以及處理事情的果斷值得稱贊。經過前期的良好鋪墊,桃源鄉各在建學校項目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當筆者再次進入桃源鄉災后恢復重建學校建設項目時,映入眼簾的是管理人員和勞務班組在施工現場熱火朝天的工作景象。
項目部非常重視人才培養,每周組織全體人員開展項目技術、施工、安全、成本知識的學習交流會,并進行技術和方案交底,采取一課一人主講其他人輪流發言的形式,既有效提高、鞏固了管理人員的相關專業知識及語言表達能力,也將集團“一周一學習”落到了實處。
特殊條件下,一群特別可敬、可愛的人
由于項目點多面廣,管理難度大,各項后勤保障措施難以一步到位,在重建項目初始階段,還未建立項目部的宿舍和食堂,每當一整天的工作忙碌過后,幾乎全部項目人員還需乘車回昭通城區住宿,每天往返40公里,第二天清早,再乘車回項目現場。為節約時間,項目部通過與校方溝通,借用學校原用于抗震救災的活動板房,供項目部一線管理人員居住。盡管條件艱苦,但是整個團隊的精神面貌仍然積極向上。這個項目一線管理人員平均年齡不到26歲,是一個年輕的團隊,然而每一位一線管理人員都似乎身經百戰,成熟穩重且管理有條有序。“對員工的培養,尤其是新員工的培養,培養不是目的,重點是激發個人長處,積極引導,樹立起個人責任感,以及做好本職工作的使命感。”項目經理自信的說。
在建學校項目位于回族鄉,除遵守回族鄉風俗習慣外,還必須遵守其飲食習慣,所以各項目全體管理人員每頓都是回族餐,由于經常吃牛肉,項目部很多人出現了嚴重的上火現象。面對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飲食的單調,項目部一位小伙如是說,“盡管剛開始非常不適應,但是每干一個項目,還能體驗和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以及飲食文化,對我們來說都是成長,是一段值得回憶的美好記憶。”,另一位年輕小伙詼諧的插話道:“我現在的夢想就是吃一頓美味的紅燒肉,哈哈。”從他們的話語中能夠感受到他們在桃源鄉的艱辛與樂觀,堅守與泰然的積極心態。當問到項目經理對災后恢復重建項目所遇到的困難時,他笑笑說:“回過頭看之前所面臨的種種難題,關鍵還是看‘人’,辦法總比困難多,調整思路,積極應對并與相關責任人和單位交流、溝通和協調,辦法就有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對于最后的竣工驗收節點:災后恢復重建教育系統(第二批)項目要求“7.30”交房。項目部充滿信心地表示能在7月30日前順利完成各項施工任務,打場漂亮的勝戰。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無論面臨多大困難,辦法總比困難多。目前,各恢復重建學校項目正嚴格按照進度計劃有條不穩的推進中,為整個項目如期完工奠定了良好的堅實基礎。站在災后恢復重建學校的工地上,憧憬著將建成的嶄新教學樓里傳出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一幅幅新的美麗畫卷即將在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稱的昭通魯甸桃源鄉里徐徐展開。
唐樂/攝影報道